![]() |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团队研发构建涉卡类电诈法治防控与技术平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其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持续增强,已成为危害社会秩序与公民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于2022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从法律层面构建起全链条防控体系。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法治创新与技术赋能实现涉卡类违法案件的精准防控,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核心载体之一便是银行卡与电话卡的非法滥用。犯罪分子利用涉卡环节的监管漏洞,通过虚假开户、冒名顶替、批量购卡等手段实施诈骗,其行为链条横跨金融、通信、互联网等多个领域。针对这一现状,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梳理《刑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揭示了现行法律体系在涉卡犯罪规制中存在的衔接空白与适用困境。例如,金融机构在账户开立环节的形式化审查、电信运营商对号卡异常流通的监管缺位等问题,均成为犯罪滋生的温床。 为破解这一难题,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双重实名制漏洞归责”理论,明确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在涉卡犯罪中的共同责任。该理论指出,账户实名制不应仅停留于形式合规,而需通过动态风险监测机制,将实名认证与交易行为特征深度绑定。例如,若金融机构未能对短期内频繁大额转账的账户启动二次核验,或电信运营商放任异常号卡流通,均应视为对《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风险管理主体责任”的违反。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单一主体追责模式,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责任认定框架。 与此同时,技术平台的构建成为涉卡犯罪防控的关键支撑。研究团队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设计了一套智能化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模式、资金流向、设备指纹等多维度数据,可实时识别异常交易特征,并在法律框架内完成证据固定与线索移交。例如,针对务工人员易受骗的“高薪兼职”类诈骗,系统可自动比对岗位薪资与行业均值的偏离度,结合用户地理位置突变等信号,触发预警干预。 在技术赋能法治的过程中,研究团队特别强调“法律统治算法”的制衡原则。技术平台的设计与运行必须严格遵循《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授权范围,避免过度干预公民通信自由与财产权。例如,通过建立“最小必要数据采集”规则,确保风险监测仅限于涉诈特征识别,杜绝个人信息滥用风险。 为验证理论可行性,研究团队面向大学生、务工人员、老年人等高危群体开展实证调研。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在涉卡风险认知与技术使用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对“刷单返利”类骗局警惕性较高,但易因法律认知模糊陷入“帮信罪”陷阱;务工人员因流动性强,对“网络贷款”类诈骗的场景化识别能力不足;老年人则因支付障碍与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更易成为精准诈骗目标。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建议构建“群体画像驱动”的精准防控体系,通过定制化宣传与差异化技术干预,提升整体防控效能。 当前,研究团队正与多地基层法检部门合作,推动“双重实名制漏洞归责”理论与技术平台的落地试点。通过法律规则与技术工具的深度融合,力求实现涉卡犯罪从“事后惩治”向“事前预防”的范式转变,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与安全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
京ICP备09001449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08263 号 监督电话;010-57027107 总编邮箱;zgfzzb@126.com 切换到电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