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ni LED大屏备受青睐,TCL双十一京东&天猫电视销售霸榜TOP1

    11.11年度大促正式落下帷幕,历经多番鏖战,大屏电视的领先者——TCL独领风骚,收获颇丰。截至11.11的0时,TCL电视的多款大屏产品不仅在10月23日至11月11日的全周期战报中,成为平板电视成交的TOP1,还在京东“11.11”电脑竞速榜上排名首位。此外,包括98英寸巨幕电视销量榜,新品、游戏电视的畅销榜上,更是成为消费者首选的爆品。而在天猫双11电视机行业销售榜上,TCL同样稳居第一。种种数据表明,消费者不仅更加认可TCL的品牌和产品力,更大尺寸、更新技术的产品,同样备受用户青睐。

  • 非法维权代理机构唆使用户伪造材料被抓获,马上消费助力警方再破案

    有一些借款人,他们借钱后就是恶意拖欠,或者本来在借钱时是没有想过不还的,但在网上接触了一些专门从事金融黑产方面的不法团伙,被劝说“不要还,他们会想办法解决”, 然后被教唆通过恶意投诉来达到删除逾期记录、甚至免除债务的目标,最终可能被黑产团伙骗取不菲钱财。

  • 00后情侣伪造异物敲诈勒索企业50余万元

    近日,据央视新闻及公安部网安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公安部公布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其中安徽芜湖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的一起涉嫌敲诈勒索案引发关注。

  • 加官方QQ免费送皮肤是骗局,《蛋仔派对》发公邮警示提防诈骗

    《和平精英》《蛋仔派对》等多款人气游戏,被诈骗团伙盯上,尤其针对反诈意识薄弱的未成年人,精心策划实施诈骗。其中,“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新型骗术流行,已有多名玩家被骗。

  • 315特辑丨遭遇假烟假酒高仿鞋还有病虫害水果…这些案件教你如何维权

    消费者权利保护工作,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涉及千家万户。“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特选取了部分典型案例进行发布,以期规范商家依法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营造良好放心的消费环境和营商环境,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 两碗麻辣烫卖175元 商家被责令停业

    “三女子路边摊买两碗麻辣烫,花费175元。”2月28日,一女子吐槽四川自贡路边摊的视频引起关注。

  • 中消协明确!快递领域这些条款“无效”

    不公平格式条款现象在消费生活中屡见不鲜,涉及领域广、侵权手段隐蔽、对消费者影响大。近日,根据《“不公平格式条款”消费者认知及线索征集调查报告》,中消协邀请中消协律师团律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快递领域不公平格式条款进行点评。

  • “618”将至,谨防陷入网购骗局

    “618”将至,网络购物将迎来高峰,然而在您开心购物时,不法分子也悄悄出现了。近日,江苏省苏州市民郭女士就接到了不法分子冒充网购平台客服的电话,前后被骗63.9万元,所幸民警及时发现,挽回了20万元损失。

  • 部分地区房价接近腰斩,断供比还贷更划算?

    在房地产行业调控大背景下,部分地区房价较高点已近“腰斩”。房价下跌后,购房者“亏了”房贷利息又折损了本金,“断供”真的是一个可选项吗?

  • “假一赔三给4双” 一些电商知假售假为何理直气壮

    刚刚过去的3·15晚会曝光了翡翠直播骗局,再次引发消费者对直播带“祸”、电商售假的关注。部分线上商家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编写“剧本”,甚至“理直气壮”地知假售假。律师指出,这源自商家售假成本低而消费者维权成本高,建议平台进一步压实责任、监管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 邯郸:“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举行

    近日,由邯郸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组织的“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为主题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在邯郸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举行。

  • 公证助维权 哈尔滨公证处带您了解保全证据公证

    公证助维权,天天“3·15”。今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为“共促消费公平”,在消费维权领域,公证以其较强的法定证据效力,已成为助力维护权益,促进消费公平的有力武器。

  • 饿了么等平台还在“杀熟”?北京市消协发布调查报告

    16个平台,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竟有14个样本的新老账户价格不一致。在饿了么平台订购同一饭店的同样饭菜,老用户账号不仅比新用户账号少了7元“双重补贴”红包,而且配送费也比新用户少优惠0.4元。今天上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

  • 北京耀莱、沃美等影城观影“新规”遭质疑

    针对观看3D影片时眼镜额外收费的规定,中国消费者协会早就发声,指其属于典型的“不平等格式条款”,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然而,《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北京部分影院以疫情防控为由,不为消费者免费提供3D眼镜,要求消费者自费购买或租赁3D眼镜观影。

  • 中消协:多点诚意、少点套路 直播带货应回归商品交易本质

    福利活动机制愈加复杂、主播与品牌互拼“最低价”、以“秒杀”诱导冲动消费....... 今年“双十一”期间,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收到了大量的相关网友投诉。一些因消费“套路”引发的热点事件,不仅令广大消费者反感,也严重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

  • 中消协:“双11” 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平台问题等突出

    1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2021“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监测发现,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平台问题等方面。

  • 虚假宣传、以次充好 直播间商家“放水”让消费者闹心

    今年“双11”,各个主播毅然加入“战斗”,纷纷在平台卖力吆喝,一些主播单场带货商品数量高达上百个,销售额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不过,不少消费者发现,主播所宣称的“史上最低”竟是虚假宣传,且维权无门;还有的消费者在收到货后发现,便宜的商品竟是临期或有瑕疵。

  • 营销短信“轰炸”消费者,怎么管

    “‘双十一’步履盛典抢先购,每满200减60,最后5个小时,速来抢购……”连日来,很多人频繁收到商家发来的优惠活动短信,且随着“双十一”日渐临近,频率更是有增无减。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双十一”促销期间的营销类垃圾短信投诉呈现集中爆发现象,电商平台的相关投诉占比高达九成。那么,商家能频繁给用户发送优惠促销活动短信或通过电话推销产品吗?商家对用户个人信息使用的法律界限在哪里?

  • 多部门规范“双11”,遇这些情况别客气,投诉!

    临近“双11”,多个部门为你的钱包操碎了心,开指导会,提醒消费者、嘱咐商家,从多个方面规范“双11”。快来看看,碰到哪些事可直接投诉,又有哪些情况需自己担责。

  • “双11”快递激增 谁在贩卖你的隐私

    一次网上购物经历就可能让你变成“透明人”,这不是危言耸听。网购商品的快递包裹上,都会贴有一张“快递面单”,主要用来记录发件人、收件人以及货物种类等相关信息,其中还包含收件人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按理说,这些信息应该仅限于发货使用,必须受到严格保密。事实上,根据央视的调查,网上0.8元就能买到一张快递面单照片。

  •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
    京ICP备09001449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08263 号
    监督电话;010-57027107
    总编邮箱;zgfzzb@126.com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