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农信社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有效途径

    从最初的购物结算,到各种“宝”类理财,再到总理亲自为微众银行放出第一笔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的各项功能日益齐全,互联网金融带来了经营理念上的巨大冲击,让金融生态更加民主化,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普通百姓都能方便地参与。

  • 浅谈拾得遗失物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买某在2013年放牧捡到一只小母马,就一直饲养,小马慢慢长大,并连年产下了两匹小马,2016年丢马的艾某与人交谈时才知道自己丢失的马被买某捡到,于是找买某索要自己丢失的马及其生产的两匹小马,买某饲养三匹马付出了极大地精力,只愿意归还母马且要求艾某支付三年的饲养费用,村委会进行调解,但双方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最后诉讼至法院。

  • 浅谈涉诉信访案件的优化策略和建议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不断发展,多元化矛盾纠纷也不断凸显,在法院审理的案件当中,涉诉信访工作压力是困扰法院的重要难题之一。涉诉信访案件到底有多少比例是法院自身错误行为引起的,这是个很难考证的话题,但现实中,仍然由法院承担着这个不能承受之重。

  • 浅谈风险管理在农村信用社中的应用

    笔者因报考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对风险管理这门课程进行了一遍系统的学习,受益颇深。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妥善控制和管理风险,对各项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并采取科学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原则的根本所在。

  • 试析当前农信社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为服务“三农”发展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来说,做好金融精准扶贫,既是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农信社应尽的社会责任。如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充分发挥支农资金主渠道和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全力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是摆在每一位农信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 处置民警维权案件后的一些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利益结构调整,各类社会矛盾凸显、风险增多,公安机关面临的执法任务日益繁重、执法环境日趋复杂,公安民警尤其是一线民警遭受暴力袭击、诬告陷害、妨碍执行公务等侵害执法权益案(事)件时有发生。此类案(事)件如得不到妥善处置和预防,不仅会损害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和社会形象,也会严重影响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以及对组织的信赖感。

  • 从产权保护角度看\"中国品牌日\"

    为了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5月2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中国品牌日”的请示》,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保护知识产权,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 \"棚改第一难\"考量决策者

    2016年12月20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由政府投资与规划设计,新建房屋除当事人回迁和公共服务配套外,其余全部为保障性住房。

  • 浅谈法院系统开展廉政谈话工作的重要性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旗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坚定不移地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实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人民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更为重要。廉正建设做得好坏,直接关系人民法院和法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审判服务党的中心的职能作用的发挥。

  • 版权保护需与时俱进

    互联网时代的版权保护需要更为灵活包容的政策措施,在保障原创者、版权人利益的同时,也为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内生动力预留空间。

  • 如何筑牢\"不想腐\"思想堤坝

    十八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公报指出,经过全党4年多的努力,党的各级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明显增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到坚决落实,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

  • 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的思路和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到了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坚定不移地快速推进反腐败工作,不断优化政治生态,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优化政治生态,既需要加强政治领域建设,也需要其他领域建设的配合。

  • 建立用户个人征信体系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新突破口

    2017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以及3月23日网贷细则正式落地后,消费金融业已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香饽饽,成为我国发展零售信贷的下一个风口。同时相伴的,是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加大了消费金融平台的坏账风险以及运营成本。如今,已有行业的先行者开始投入到消费金融用户的征信体系的建设中,助力消费金融信用大环境的建立和完善。

  • 新三板乌龙指引发官司不断 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应给予支持

    新三板作为目前行业内火爆的项目之一受到很多投资者的青睐,但它的交易方式多样,且和其他投资项目规则具有一定区别,这令很多投资者

  • \"实干\"当先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十三五”规划能否如期达成,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是否全面实现,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唯有用“实干”去应对和挑战。

  • 法律援助是弱势群体精准脱贫的助推器

    在今年人大、政协的两会上,“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的话题倍受广大代表、委员的热议。这一话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辽宁两会代表团的座谈时,每次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要按照党中央的整体部署,于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为一名执业律师,如何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为完成精准脱贫,整体脱贫的攻坚任务,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呢?

  • 浅析民事案件法律文书送达之难点和解决办法

    日益尖锐的“案多人少”的矛盾,已成为当前制约法院审判工作的一个突出难题。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现有民事诉讼制度的规定,因送达所耗费时间的时间已包括在办案期限内,送达并非是可以延长或扣除审理期限的法定事由。由此导致大量案件因送达所耗费的时间过长而难以实现高效结案。可见,法院实施送达行为时,不得不同时面对内外两大难处——在外为当事人难找,在内为人员少、审限紧,正是这内外并存的两大难题,共同引发了现在送达难的突出困难。

  • 法院\"送达难\"为何难以破解

    在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很多情形下不是由于“案多人少”的难题,而是由于“送达难”的难题成为法官审理案件中不能及时审结案件的重要因素,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从而使得未接案件的不断累积,因此,对于解决送达难的现状成为每个法院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 少数民族地区法庭审判工作中的新思考以及新变化

    开庭审理案件,是民事案件必经程序,也是整个民事诉讼中一个最基本的、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对案件进行全面调查,审查核实证据,分清是非责任,正确适用法律,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最后作出公正的裁判。

  • 治理\"村霸\"还得软硬兼施

    “村霸”目前已经达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地步,但是真正能治理“村霸”还是件棘手的事,这种地方势力,山头主义太过于强大,要想一下铲除绝非易事。归根结底,“村霸”势力的背后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充当保护伞。“村霸”要治,需讲方法,讲技巧,寻找更加恰当的方式,才能达到斩草除根的效果。笔认认为:治理“村霸”应当软硬兼施。

  •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
    京ICP备09001449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08263 号
    监督电话;010-57027107
    总编邮箱;zgfzzb@126.com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