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必需品为何成了奢侈品

社会公德“进步了”还是“滑坡了”?
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道德观念的嬗变以及道德素质的现状,常常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面对诸多令人关注却一时难以达成共识的现象,学术界出现了“滑坡论”与“进步论”之争。
应该说,当今的道德观念中的确隐含某种矛盾与张力,难免存在某些空白或无序,而道德新质的生长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要求。因而,不论是道德滑坡论,还是道德进步论,都不可能是对当今社会整体道德现状的一种准确判断和客观描述。“滑坡论”的过于悲观,“进步论”的过于乐观,都不能正确定位我们对道德更新和道德重建实际上应该付出的努力。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从道德转型论来正视道德的新质与道德的问题。
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资本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处于转型期,公众对社会公德的需求呈加速扩张之势,而社会公德的有效供给则呈明显滞后,其后果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社会公德的供给不足,使公众已有的生活质量降低,这表现在大大小小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和环境的人为损坏。社会公德的缺失,使人际关系恶化,对立和戾气弥漫,如话题涉及的两例事件。不讲社会公德,也使社会运行的整体效率降低,社会为此支付的成本增加。行车抢道和加塞,与不排队同出一辙,会人为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不遵守社会公德,还将带来一个更恶劣的后果,那就是对社会认同的破坏,使社会公德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全面进步的瓶颈。社会公德建设事关物质文明建设的质量和品位,马虎不得、忽略不得。
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
人作为道德的实施主体,常常同时包含有私人性、公民性,他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这两种身份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公德与私德呈现出一般与特殊、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对于道德主体人来说,没有私人品德便无以自立,将失去做人的资格,而缺乏社会公德则无以立身社会,失去作为“社会成员”的资格,所以,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是具有统一性的。
如何拯救失落的公德心?

公共空间意识养成是关键
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个关键,是社会成员普遍树立公共空间意识,普遍养成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公共空间的生成和不断扩大,是人类文明生活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共图书馆、公园、公路、各类公共交通工具、广场、超市等等,都是与人类文明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精神气质是平等、开放、透明、兼容并包。公共空间的特质,要求公众树立公共空间意识与之匹配,保护、尊重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公共空间是社会公德发生的场所和存在的依据。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是公众自觉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资源与财物等公共利益的态度与情怀,它要求公众在公共生活中尊重、包容、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平等相处、同舟共济。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是滋养社会公德的源泉。
靠教育 更要靠机制
在社会公德培养方面,我们已通过诸多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努力。在教育方式上,从观念教育、榜样教育、启发教育到情境教育;在教育途径上,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到社会教育。 然而,教育措施历来只是在与环境条件有机结合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对于如何塑造有利于社会公德生长的环境条件而言,笔者更愿意从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的一种操作化角度来探讨。具体包括:塑造导向性的激励机制、完善长效性的惩罚机制、扩大实名性的监督机制。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