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物为证,方能见文明。”当书本上的文字遇见博物馆里的千年文物,历史便有了可触摸的温度。2025年金秋十月,太原市小店区九一实验学校七年级全体学子走进山西博物院,聚焦馆藏珍品,以“观察—记录—感悟”的方式,开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晋地文明对话之旅,让历史知识从课堂走向现场,让文化传承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本次研学活动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史教研组精心策划并设计“探源—踏迹—寻脉—沉淀”四大核心环节,确保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精准捕捉文物信息,深度理解晋地文明发展脉络。全体历史教师全程参与,以专业讲解与细致引导,助力学生完成从“看展品”到“懂历史”的思维进阶,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厚植本土文化情怀搭建了优质实践平台。
探源三晋文明:从史前到夏商的历史足迹
研学首站,学生们踏入“文明摇篮”展厅,目光聚焦于夏商时期的陶器与玉器。这些出土于山西地区的文物,无声印证着三晋大地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历史地位。历史老师结合展品细致讲解“山西夏商时期文化聚落分布”,学生们手持笔记本,客观记录“陶器纹饰反映生活场景”“玉器象征早期礼制萌芽”等关键信息,清晰标注“文明摇篮——晋地早期人类活动佐证”的核心要点。
移步“夏商踪迹”展馆,研学的脚步与三千多年前的文明轨迹重叠。指尖轻触展柜玻璃,目光定格在纹饰繁复的青铜爵上,历史老师口中“青铜礼器背后的等级礼制”,让冰冷的文物有了温度——原来器物的尺寸、纹饰,都藏着夏商时期的社会秩序。在二里头文化陶器展区,学生们对比陶片的质地与纹路,试着推测古人的生活场景;驻足商代玉器前,又为“玉石琢磨”的古老技艺惊叹。这场研学不再是被动听史,而是亲手触摸陶片纹理、细辨青铜锈色,在文物与史料的对照中,读懂山西这片土地如何见证早期王朝的文明积淀,也让“夏商文明”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心中鲜活的历史记忆。
踏迹“晋国霸业”馆,触摸春秋争霸的文明印记
离开夏商展区,学生们来到“晋国霸业”展厅,晋侯鸟尊作为核心展品瞬间吸引全场目光。这尊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以灵动禽鸟为造型,腹底刻有“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铭文,是晋国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学生们结合此前“文明摇篮”展厅的夏商知识,在老师讲解下迅速补充记录其年代、用途、艺术价值,笔记本上清晰呈现“承接夏商礼制、西周酒器、晋文化象征、镇馆之宝”等关联信息,构建起历史知识的连贯链条。
展厅内的晋侯墓地出土文物群同样引人驻足,成组玉璜、青铜编钟整齐陈列。学生们围绕展品,详细记录周代礼制中“玉组佩体现身份等级”“青铜编钟构成雅乐体系”的历史知识,同时主动对比“文明摇篮”展厅的夏商玉器工艺,客观描述其纹饰演变、工艺精进的特征与历史背景,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对“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理解。
探“民族熔炉”融多元,寻“晋商天下”铸商魂
研学第三站,学生们走进“民族熔炉”展厅,北朝时期的陶俑、金银器成为解码民族交融历史的钥匙。历史老师指着一组“鲜卑族武士陶俑”与“汉式文官陶俑”并置的展柜,讲解“北朝时期胡汉服饰、器具的相互影响”,学生们立刻在笔记本上记录“鲜卑族铠甲特征”“汉式袍服细节”,标注“民族熔炉——服饰、工艺交融的实物证明”,让抽象的“民族交融”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展柜中鎏金铜覆面、嵌宝石金戒指等金银器格外亮眼,其融合中原与西域的工艺风格令人称奇。学生们仔细观察纹饰中“西域缠枝纹”与“中原云纹”的巧妙组合,客观记录“材质为金、银,工艺含鎏金、镶嵌,反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关键信息,深刻理解“民族交融促进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
研学悟思:以笔记为载体的历史沉淀
整个研学过程中,学生们始终保持客观记录的态度:串联“文明摇篮”与“晋国霸业”展厅知识,记录夏商陶器纹饰寓意与西周青铜鼎饕餮纹象征意义的关联;围绕“民族熔炉”重点,详细标注北朝陶俑的民族服饰特征与金银器的工艺交融细节;针对“明清晋商”,则精准记下核心信息。他们围绕展品年代、材质、功能及文化关联进行事实性记录,通过观察细节描述外观与工艺特征,让每一页笔记都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研学结束后,学生们的笔记本上,从夏商踪迹、晋国霸业到北朝民族交融,再到建筑与商业的简要印记,清晰勾勒出晋地文明的发展脉络,成为后续历史学习的详实资料。
此次山西博物院研学活动,是九一实验学校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的生动实践。学子走出教室、触摸历史,在与文明的对话中涵养文化自信,在实践探索中提升综合素养,为成长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责任编辑:乔海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