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瞭望

人员查询法 视 频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客厅 > 人物访谈

莒县招贤镇武常法大爷:佛心暖尘寰 善意平山海

时间:2025-10-28 17:35:53  来源:  作者:
导读:莒县的晨光总带着些温润的质感,穿过老城区的槐树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座浸透着千年文脉的小城,从不缺打动人心的故事,而武常法大爷的名字,就像老城墙根下的青苔,在邻里的口碑里悄悄生长,历经岁月冲刷,反倒愈发鲜亮。他没有传奇的履历,没有显赫的身份,却用一生的坚守,把“佛心”酿成了烟火里的善意,把“修行”融进了寻常日子的肌理,让每个被他温暖过的人都明白:最动人的慈悲,从不是高阁上的经文梵唱,而是举手投足间的体谅与温柔;最难平的山海,从来不是地理的阻隔,而是人心的隔阂,而善意,便是跨越这一切的桥梁。

 

(文/朱强德)莒县的晨光总带着些温润的质感,穿过老城区的槐树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座浸透着千年文脉的小城,从不缺打动人心的故事,而武常法大爷的名字,就像老城墙根下的青苔,在邻里的口碑里悄悄生长,历经岁月冲刷,反倒愈发鲜亮。他没有传奇的履历,没有显赫的身份,却用一生的坚守,把“佛心”酿成了烟火里的善意,把“修行”融进了寻常日子的肌理,让每个被他温暖过的人都明白:最动人的慈悲,从不是高阁上的经文梵唱,而是举手投足间的体谅与温柔;最难平的山海,从来不是地理的阻隔,而是人心的隔阂,而善意,便是跨越这一切的桥梁。

 

一、佛心无界,善念藏于烟火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莒县,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暖莒县这座小城的街巷,国营厂的烟囱还在冒着浓烟,巷口的小摊已经摆满了时令蔬果,新旧交替的气息里,藏着最鲜活的人间百态。武常法大爷那时刚从莒县酒厂退休,搬到了浩宇集团家属院——那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只是几排红砖砌成的平房【车队停车场】,邻里大多是厂里的职工和家属,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却有着互帮互助的热乎气。武大爷信佛,这在院里是公开的事,但他的信仰,却和旁人不一样。没有气派的佛堂,只是在堂屋靠窗的角落里,摆了一张掉漆的旧木桌,桌上供奉着一尊小小的释迦牟尼像,案前从不见浓烟缭绕的香烛,只有一杯日日更换的清水,和几碟偶尔摆放的时令水果。有人问他:“武大爷,您信佛咋不多烧点香?听说香烧得旺,佛祖才显灵哩。”他总是笑着摆摆手,手里捻着一串磨得发亮的木质佛珠,声音温和得像春日的风:“佛在心中坐,不在香里求。要是烧几炷香就能成佛,那佛也太不值钱了。”他的佛心,全藏在烟火日常的举手投足间。那时院里住了个刚从乡下进城的小伙子,在附近的建筑工地上干活,租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平房。小伙子老实巴交,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透了才回来,身上总带着洗不净的水泥灰。有一次小伙子搬行李,大箱子卡在狭窄的楼道里,累得满头大汗,脸憋得通红。武大爷正好出门倒垃圾,见状二话没说,放下手里的簸箕就上前帮忙。他年纪大了,力气不如年轻人,却凭着经验帮小伙子调整角度,一点点把箱子挪进屋里。忙活完了,小伙子连声道谢,想给武大爷递烟,武大爷摆摆手拒绝了,转身回屋端了一杯晾好的茶水过来:“喝点水歇歇,刚搬完家累得慌。”小伙子捧着温热的搪瓷缸子,眼睛都红了——他刚进城,举目无亲,受了不少冷眼,武大爷这突如其来的善意,让他心里暖得发烫。从那以后,武大爷就常留意着这个小伙子。知道他舍不得买菜,武大爷每天把自己亲自种的菜总会多弄一把青菜、两个西红柿,然后敲开小伙子的门,笑着说:“小伙子,你看我这记性,又拔多了,家里人都在外面,吃不完浪费,你帮我分担点。”小伙子起初不好意思,武大爷就装作不高兴:“你这孩子,跟我客气啥?都是街坊邻居,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时间长了,小伙子也不再推辞,只是偶尔会把工地上摘的野果、家里寄来的花生,悄悄放在武大爷家门口。院里还有个摆摊卖早点的张阿姨,每天天不亮,张阿姨就推着小车在院门口支起摊子,炸油条、煮豆浆,忙得脚不沾地。有一年夏天,莒县突降暴雨,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张阿姨的摊子眼看就要被淋透,她急得直跺脚,一边往塑料布底下塞东西,一边顾着招呼没吃完的顾客。武大爷听到雨声,抄起家里最大的一把油纸伞就冲了出去。他站在雨里,用伞护住张阿姨的摊子,任凭雨水顺着伞沿往下淌,把他的裤腿和后背都淋得湿透。张阿姨过意不去,想让他先回家避雨,武大爷却笑着说:“没事,我身子骨硬朗着呢。你这摊子要是淋坏了,明天咋挣钱给孩子交学费?”直到雨小了些,武大爷又帮着张阿姨把摊子收拾好,才拖着湿漉漉的身子回家。后来张阿姨想给武大爷送些油条豆浆表示感谢,武大爷坚决不收:“你挣钱不容易,给孩子多买点营养品,比给我强。”

 

武大爷的善意,从来都带着分寸感,从不给人添麻烦,也从不伤及他人的体面。院里有户人家,男主人下岗了,女主人身体不好,家里日子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连买菜都要精打细算。武大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却从不说“我帮你”这样的话。他每天蒸馒头,总会多蒸几个,然后端着篮子去串门,进门就说:“你看我这老糊涂了,蒸馒头又蒸多了,放凉了就不好吃了,你们赶紧尝尝。”有时候买了水果,也会以“吃不完怕坏了”为由,给这家人送去。他知道,人在难处,最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被尊重的体面。那户人家的男主人后来找到了新工作,特意带着孩子去感谢武大爷,红着眼圈说:“武大爷,当年要不是您,我们家真不知道该咋熬过来。您的恩情,我们记一辈子。”武大爷却只是拍拍他的肩膀:“谁还没个难的时候?挺过去就好了。以后日子好了,多帮帮别人,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我那时三十八岁,是农村一名民办教师,本以为日子能安稳过下去,没想高中毕业后任教十五年到身份由一名民办教师突然变成一名临时代课【民办】教师,开始裁员,我不幸成了其中一员。那段日子,我整个人都像丢了魂,整天在家唉声叹气,看着妻子担忧的眼神,看着孩子期盼的目光,心里又急又慌,甚至有了自暴自弃的念头。武大爷知道了我的情况,每天同我一起聊天时,不劝我,也不指责我,只是坐在沙发上,听我倒苦水,偶尔给我递杯茶。有一天,我把心里的委屈和迷茫都倒了出来,说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没本事,让家人跟着受苦。武大爷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孩子,我年轻的时候,比你难多了。”他说起自己年轻时在莒县酒厂的经历,说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在深山里伐过木,在冰河里捞过鱼,好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那时候我也觉得撑不下去了,甚至想过跳河。可后来我想,人这辈子,就像走山路,有上坡就有下坡,有平路就有坑洼。现在你是遇到坎了,但这坎再高,也能迈过去。你有文化,有手艺,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出路。”他还告诉我,他退休后之所以把院里的闲置空地开辟成小菜园,就是想告诉自己,只要肯动手,肯付出,就不会饿肚子。“你看那些菜,春天播下种子,浇水、施肥、除草,夏天就能收获。人也一样,现在付出努力,将来总会有回报。”武大爷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盏灯,照亮了我迷茫的内心。在他的鼓励下,我重新振作起来,在武常法大爷的指导下,我买了第一辆小货车【五征三轮车】,创业初期,生意不好,武大爷又主动帮我招揽顾客,把院里邻居的生意活都介绍给我,还帮我出主意,告诉我怎么才能把生意做好。慢慢地,我的运输越来越红火,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直到现在,我还常常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如果没有武大爷的陪伴和鼓励,我可能真的就一蹶不振了。二、修行日常,善意润于无声武大爷的生活,过得清贫而简单。他的退休金不多,却从不舍得乱花,衣服总是洗得发白,鞋子也补了又补,但他的日子,却过得充实而温暖。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了,洗漱完毕后,先给堂屋的佛像换一杯清水,然后拿着扫帚,把院里的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说,院子是大家的,干净了,住着也舒心。打扫完院子,他就提着菜篮子去菜园把菜种菜养鸡。他种菜,总是种各种各样的蔬菜,随吃随去菜园选择,菜也新鲜。他总会多拔一些,有时候甚至明明吃不了,也要多带点给我。他说:“做点小生意不容易,能帮衬一把就帮衬一把。”在菜园,他总是和我们聊家常,问问我们的生意怎么样,家里的孩子好不好,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久而久之,我们都把大爷当做自己的亲人了。武大爷每天都会去他的小菜园忙活。那片小菜园就在浩宇集团家属院的东南角,原本是一片闲置的空地,长满了杂草,没人打理。武大爷退休后,看着这片空地可惜,就自己动手清理杂草,翻耕土地,把它开辟成了一片整齐的小菜园。他把菜园分成了好几块,种上了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各种各样的蔬菜,还有几垄地瓜和花生。为了种好这些菜,他特意去书店买了农业种植的书籍,有空就翻看着研究,还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我常常从临沂回来后跟武大爷一起打理菜园。他教我怎么松土,怎么施肥,怎么防治病虫害,告诉我种菜就像做人,要用心呵护,才能有好收成。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干旱,小菜园里的蔬菜都快蔫了,武大爷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园浇水,从家里提着水桶,一趟又一趟,累得满头大汗,却从不叫苦。我心疼他,说要给他买个水泵,他却拒绝了:“不用不用,提水挺好的,既能浇菜,又能锻炼身体。”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菜园里的蔬菜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每当蔬菜成熟了,武大爷就会把收获的蔬菜分给邻里们,每家每户都能分到新鲜的蔬菜,大家都说,武大爷种的菜,比菜市场买的还好吃。除了种菜,武大爷还喜欢在傍晚的时候散步。他散步从不走远,就在院里或者附近的街巷里转一转。遇到玩耍的孩子,他总会笑着提醒:“慢点跑,别摔着了,小心车。”遇到乘凉的老人,他就坐下来和他们聊聊天,说说家常,讲讲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有一次,院里的两户邻居因为宅基地的问题闹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差点动手。武大爷听到了,赶紧跑过去劝解。他先让双方冷静下来,然后分别听他们诉说自己的想法,再耐心地给他们分析道理:“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住在一个院里,抬头不见低头见,闹僵了多不好。宅基地就那么点地方,互相让一步,不就没事了吗?”他还举了自己年轻时和邻居相处的例子,告诉他们邻里之间要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在武大爷的劝解下,两户邻居终于握手言和,后来还成了好朋友。

 

武大爷常说:“真正的修行,不是躲在深山老林里念经打坐,而是在待人接物中学会体谅,在柴米油盐中坚守善意。”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一年秋天,他听说莒县水库里有不少人捕捞野生鱼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鱼鳖也是一条生命,不能就这样被随意捕捞。于是,他拿出自己积攒了很久的退休金,去市场上买了一些鱼鳖,然后约我一起去幸福岛放生。那天天气很好,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我们坐着小船来到水库中央,武大爷小心翼翼地把鱼鳖从水桶里捞出来,轻轻放进水里。他一边放,一边嘴里念着经文,眼神里满是悲悯。看着那些鱼鳖欢快地游向远方,武大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我说:“孩子,万物皆有灵性,都值得被善待。我们放生,不是为了求福报,而是为了心里的那份安宁。”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武大爷的信仰。他的信仰,不是迷信,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善良的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众生平等”的真谛。武大爷的善良,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他从不说自己有多高尚,也从不求别人的回报,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院里的人都说,武大爷就像巷口的老槐树,不张扬,却枝叶繁茂,为路人遮风挡雨;他又像一盏明灯,用微弱的光芒,照亮了他人的路。三、善意长存,山海皆可平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莒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浩宇集团家属院也旧貌换新颜,红砖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武大爷也渐渐老了,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但他的笑容依旧温暖,他的善意依旧没有改变。他还是每天清晨起来打扫院子,打理小菜园,傍晚的时候散步,和邻里们聊天。只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后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他患上了病,但还是坚持学习练习书法。武大爷临走前没有躺在病床上一天,他身体很硬朗,每天都有欣慰的笑容挂在嘴边。他拉着大姐武玉梅的手,一一叮嘱:“以后我不在了,你们要好好相处,互相帮衬,把院里的风气保持下去。”说着说着,他老人家就慢慢的坐在了地上,驾鹤西去了!家人们马上把他送进了医院,可是,武大爷还是走了,走得平静而安详。他走的那天,院里的很多人都哭了,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大家自发地为他送行,有的人帮着料理后事,有的人默默地为他守灵。张阿姨哭着说:“武大爷是个好人啊,他这辈子,帮了多少人啊,怎么就这么走了呢?”那个曾经受他帮助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特意从外地赶回来,跪在武大爷的灵前,磕了三个响头,哽咽着说:“武大爷,您是我的再生父母,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您放心,我一定会像您一样,多做善事,帮助更多的人。”武大爷走后,邻里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翻得卷边的佛经,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他用毛笔写的几行字:“佛心即善心,善待众生,便是修行;善意如流水,润物无声,可平山海。”大家看着这几行字,心里都明白了武大爷一生的坚守。如今,很多年过去了,浩宇集团门口的那片区域,成了我们这些曾经受武大爷帮助、受他影响的人的“朝圣地”。每次路过那里,我总会想起武大爷,想起他温暖的笑容,想起他温和的话语,想起我们一起打理小菜园的日子,想起他给我送馒头、听我倾诉的时光。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武大爷并没有离开,他还坐在小区的长椅上,捻着佛珠,与路人点头微笑;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发间,映出岁月沉淀的温柔。院里的小菜园,如今由几个热心的邻里共同打理着,大家按照武大爷的方法种菜,收获的蔬菜依旧分给每户人家。每当收获季节,大家总会想起武大爷,想起他拿着锄头在菜园里忙活的身影。有人说,武大爷种的不是菜,是善意;大家收获的也不是蔬菜,是温暖。武大爷的故事,还在莒县的街巷里流传着。他的善意,就像一颗种子,在莒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些被他温暖过的人,那些受他影响的人,都把他的善意延续了下来。张阿姨的早点摊越开越大,她总是给困难的人免费提供早餐;那个曾经的小伙子,成立了慈善基金会,资助了很多贫困学生;我也常常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武常法大爷的教诲。有人问:“武大爷这样的人,真的走了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他没有走,他活在每一个被他温暖过的人心里,活在那些因他而重燃希望的故事里,活在莒县街巷的烟火气里,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碑里。他就像一缕清风,吹拂着莒县的每一个角落;他就像一片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莒县的老城墙依旧矗立,青石板路依旧温润,莒县浩宇集团武大爷的故事依旧在流传。他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细水长流的善意;真正的信仰,不在经文梵唱的玄妙,而在将慈悲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人间或许有寒凉,或许有隔阂,或许有看似难以跨越的山海,但只要我们怀揣一颗佛心,坚守一份善意,用温柔对待世界,用真诚对待他人,就一定能温暖人间,填平山海。愿我们都能如武大爷般,以佛心暖人间,用善意平山海。因为,每一份温柔的付出,都不会被辜负;每一颗善良的心,都能照亮世界;每一份坚持的善意,终将汇成星河,温暖岁月,照亮未来。

责任编辑:王生志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2754号
京ICP备09001449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08263 号
监督电话:010-57027107   57027127
总编邮箱:zgfz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