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道

人员查询法 视 频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界之声

浅议检察机关保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3-11-19 11:31:53  来源:法治报道  作者:万刚 张丽
导读: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作为推进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在行使检察权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国家秘密,被国家保密局确定为涉密重点单位……

  摘 要: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在行使检察权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国家秘密,做好保密工作是检察机关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的应有之义。新形势给检察机关的保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应接新形势,适应新环境,对接新工作,成了当前检察机关的一个新课题。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作为推进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在行使检察权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国家秘密,被国家保密局确定为涉密重点单位。因此,严肃认真地做好保密工作不仅是检察机关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检察机关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的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投入、新设备的使用、新软件的开发等都给检察机关的保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应接新形势,适应新环境,对接新工作,成了当前检察机关的一个新课题。

  一、检察机关保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的保密方式主要表现为对涉密文件加强管理,设置专门的机要室,严格控制涉密文件的审批程序和管理,设置专门的档案室,加强对文书档案、诉讼档案和其它档案的集中管理和利用。而现在,储存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的计算机(包括便携式)、计算机软盘、U盘、录音(录像)带、无线电通讯设备(手机、对讲机等)都成为了保密对象,而此类保密对象的出现,无疑给保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随着新技术的投入、新设备的使用、新软件的开发等,使得大量检察秘密信息隐于无形、传递快捷、复制方便、可控性减弱。在信息网络的使用中,大量的信息在网上流转、共享,带有国家秘密的信息材料只要一进入计算机,就可能会泄露出去,原有的保密方式已不适用于电子数据信息的保密,给传统保密措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压力。

  二、当前检察机关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保密意识不强

  目前,部分干警保密意识不强,在新形势下未能用新眼光、新要求、新举措对待保密工作 ,主要表现为:1、在上班时间或业余时间,用处理涉密信息的计算机上互联网;2、对涉密的计算机未设置开机、屏保密码,对涉密电子文档未做加密处理,使不明身份人员进入计算机系统进而查看、窃取检察秘密有了可乘之机;3、用互联网传递涉密材料,处理涉密信息的网络没有切实做到与互联网物理隔离; 4、在内网计算机中随意安装与工作无关的软件,涉密与非涉密U盘混用;5、内部计算机调整,原先用作处理内部文件的计算机改做上网机,但计算机内存涉密资料没有及时清理,造成上网的计算机虽然已不再处理内部文件,却留有大量的旧资料;6、认为网上安全问题是保密部门和技术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保密业务不精

  一方面,检察机关保密工作人员专职的少,兼职的多,从事保密工作时间不长,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培训。开展保密工作的方式比较传统,缺乏系统的、深层次的保密工作经验和能力,甚至有些保密工作人员对保密对象没有确切的概念。另一方面,每年开展保密培训、学习的机会少,对刚接触保密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开展新人培训,保密人员开展保密工作全靠老师带徒弟的方式,从前任保密工作人员那里学习。随着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保密人员对新事物的了解、掌握不够,知识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用现代科技知识开展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欠缺,从而使检察保密工作陷入困境。

  (三)保密设施不全

  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已经被各级检察机关广泛接受,但是由于对信息技术设备的认知不同,以及受到所在地财政的限制,在购买硬件时往往只注重设备的价格和购买的数量,而忽视对硬件保密性能的选择,造成设备本身存在的保密上的技术漏洞,使用中极易被窃密。加之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杀毒软件等盗版居多,缺乏技术支持和后续的更新,易受网络病毒、恶意软件的攻击和其它安全威胁。有的保密部门如机要室、机房、档案室等未按照要求安装监控、防盗、报警等安全装置。

  (四)保密管理不严

  对于保密管理,总的来说,在管理制度方面,可行的制度未得到落实,不可行的制度未得以更新;在管理强度方面,保密措施并非得当有力。一些单位的保密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对文件材料实体的保管回收上,而对存有大量保密信息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部分单位对计算机办公设备和内部局域网缺乏完善的管理办法,没有相应的制度,或虽有制度,但有的制定时间较早,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有的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有的疏于管理,处于放任状态。对网络信息安全仅停留在查防病毒的层次。对防止外部“黑客”侵入和内部网络信息安全泄漏工作重视和管理不够。

责任编辑:guanliyuan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2754号
京ICP备09001449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08263 号
监督电话:010-57027107   57027127
总编邮箱:zgfz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