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瞭望

人员查询法 视 频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界之声

山东省海阳市“五位一体”社区矫正危险性评估改革创新实践

时间:2025-11-13 10:12:28  来源:法治瞭望  作者:姜亮
导读:社区矫正是完善刑罚执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其本质在于教育挽救,核心目标是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社区矫正是完善刑罚执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其本质在于教育挽救,核心目标是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然而,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社区矫正评估模式存在的“内容碎片化、方法主观化、流程片段化、力量单一化”等结构性短板,日益成为制约工作提质增效的瓶颈。直面难题,勇于破局,海阳市以承担社区矫正对象危险性评估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以“精准评估、科学矫正、风险防控”为导向,开展了一场体系化、集成化的改革探索,成功构建起“模型重构、方法革新、流程闭环、资源整合、数据赋能”的“五位一体”改革框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阳经验”。

  一、破局“内容碎片化”:构建“四维立体”评估模型,——从“片面判断”到“全景画像”

  传统评估往往偏重于静态的犯罪历史记录,难以全面、动态地反映矫正对象的真实风险与需求。海阳市勇于打破窠臼,首创涵盖“静态历史、动态现实、心理人格、社会环境”的“四维立体”评估模型,将评估视角从单一平面拓展到多元空间。

  深挖静态历史维度:超越简单查看罪名,通过精细化设计的“矫正对象三维分析表”,深入剖析犯罪行为的暴力程度、社会危害性、预谋性及犯罪动机,精准把握其行为模式根源。量化动态现实维度:创新推出“日常行为百分制考核”,将认罪悔罪态度、遵纪守法表现、学习教育参与度等抽象指标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具体分值,实现全周期、精细化的行为管理。精准心理人格维度:引入专业心理学团队与方法,采用“心理测评+沙盘治疗+叙事疗法”等组合工具,深度识别矫正对象的心理特质、风险倾向与矫治关键点,为心理危机干预和个性化疏导提供科学依据。评估社会环境维度:定制化开发“社会支持度测评表”,系统评估其家庭关系、社区接纳度、就业可能性等外部支持系统的质量与稳定性,科学预判其社会融入的潜在助力与阻力。通过这一模型,累计为261名矫正对象绘制精准“风险画像”,个性化矫正方案定制率达100%,社区矫正期间违规行为发生率显著下降25%,有效破解了“评估不准”的长期困扰,为精准施矫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破解“方法主观化”:创新“量化+循证”双轨校验,推动评估结论从“经验依赖”到“数据说话”。

  为克服传统评估过度依赖个人经验、主观性强、易产生偏差的弊端,海阳市着力构建以客观数据和多元证据为核心的科学校验体系,提升评估结论的公信力与可靠性。

  革新面谈模式:采用“情境对话+支持性探索”的结构化面谈方式,在安全、受保护的环境下,通过引导矫正对象探讨特定情境中的认知与应对策略,深入了解其真实想法与面临的困难,在科学评估中同步体现理解与支持;构建数据池认证:建立“一人一档一数据池”,整合公安、司法、社区、民政等8类信息源,通过多维度数据交叉比对与分析,有效验证矫正对象自述的真实性,支撑评估结论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动态优化模型:建立季度指标效度分析制度,根据实践反馈和矫正效果,持续动态调整评估指标的权重与结构,确保评估模型始终紧贴实际,保持科学性与前瞻性。今年以来,评估预警系统成功识别并预警高风险行为5起,评估结论可靠性提升97%,模型对风险行为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高标准,显著减少了因经验主义导致的误判、漏判,为矫正干预提供了精准靶向。

  三、打通“流程片段化”:打造“全周期闭环”管理流程,促使评估矫正从“断点式管理”到“持续性赋能”

  针对评估与矫正环节脱节、动态跟踪反馈不足等问题,海阳市将评估工作深度嵌入社区矫正全过程,构建起“三阶段评估+双审把关”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风险管控无死角、矫正介入不间断。

  · 入矫初评求“快”求“准”,实行“7+3”工作模式,即7日内完成基础信息采集与初步风险筛查,3日内完成首轮综合评估并形成初步矫正方案,确保矫正起点扎实、方向明确;矫中动态评求“活”求“效”:建立“分级频次+触发机制”,对高风险对象实行每月评估,中低风险对象季度评估,遇有重大生活事件或异常表现即时启动评估,实现风险的动态监测与精准预警;解矫前预测评求“实”求“远”:增设“社会适应性预测”环节,系统评估矫正目标的达成情况与回归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为后续的安置帮教工作提供精准指引和衔接依据。双审把关保“质”保“严”:推行评估报告交叉审核与专家组最终复审的“双审制度”,层层压实责任,严把评估质量关。评估文书处理效率提升70%,动态评估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实现了对重点矫正对象的“零脱管、零漏管”。

  · 四、破解“力量单一化”:整合多元社会资源,推动矫正格局从“司法独奏”到“社会合唱”

  为扭转司法行政部门“单打独斗”、专业力量与社会资源参与不足的局面,海阳市坚持“司法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协同”理念,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共治的矫正支持体系。

  强化专业力量嵌入,优配强司法所长,下沉11名具有扎实法律功底(其中7人持有法律执业资格)的业务骨干至基层司法所。同时,组建由心理咨询师、社工师、法律顾问构成的专业团队,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深化部门联动协作,与公安、人社、妇联、教育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联合处置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形成跨部门工作合力;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扶持如“城北善道”等本地公益组织,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全链条社会融入服务;推动评估结果深度应用,根据评估确定的风险等级与需求类型,实施差异化矫正措施。对高风险对象,采取“电子腕带+常态化巡查+强化心理干预”的严密管控;对中低风险对象,侧重“技能培训+公益服务积分+就业帮扶”的激励性矫正,实现“分级管控、精准施策”。实施多元共治体系以来,社会力量参与度提升88%,矫正对象社会适应能力测评达标率达100%,家庭关系改善率达90%,,重新犯罪率始终保持在零水平,充分彰显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法治温情与社会效果。

  五、赋能“数据智能化”,创新“智慧档案+动态监管”双轮驱动,实现监督管理从“人海战术”到“智慧穿透”

  为克服传统人工监管存在的效率低、响应慢等问题,海阳市市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以电子档案为核心、以智慧化监管为手段的“云+端”立体防控体系。

  建设全息电子档案:在“一人一档一数据池”基础上,为每名矫正对象建立加密的电子档案,整合其从入矫到解矫全流程的信息,包括基础信息、风险评估、心理报告、日常表现、定位轨迹、学习情况、奖惩记录等,形成实时更新、完整贯通的“数字生命历程”。强化档案安全管理:采用加密技术与严格的权限访问控制,确保电子档案数据安全,并根据工作人员职责设定不同数据查阅与操作权限,平衡监管需求与个人隐私保护。推行智慧动态监管:利用“在矫通”等移动应用,实现矫正对象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线上报到、思想汇报、学习打卡。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指挥平台进行线上巡查,结合网格员、社工的线下实地走访,形成“智能预警、线上巡查、线下核实、快速处置”的闭环管理流程。

  海阳市的“五位一体”社区矫正评估矫正新体系,成功实现了评估精准化、流程闭环化、矫正个性化、力量多元化、数据智能化的转型跃升。这一探索,既坚守了法治的刚性底线,又注入了社会的柔性关怀,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社区矫正领域的生动实践,也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法治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作者: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司法局 姜亮)

责任编辑:乔海印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2754号
京ICP备09001449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08263 号
监督电话:010-57027107   57027127
总编邮箱:zgfzzb@126.com